母乳喂養被公認為健康足月兒的“黃金”喂養方式。世界衛生組織(簡稱WHO)推薦出生后6個月的嬰兒應采取純母乳的喂養方式, 6個月至2歲或更長時間內,補充其他食物同時,繼續堅持母乳喂養。因此,保證母乳媽媽的營養充足有著重要的意義。那么, 葉酸要不要在哺乳期繼續補充呢?
我們知道,葉酸是一種人體不能自身合成的B族維生素。對純母乳喂養的嬰兒來說,母乳無疑是身體發育所需葉酸的主要來源。母乳中的葉酸會與葉酸結合蛋白結合,所以通常母乳中的葉酸濃度比母體內的葉酸濃度高5~10倍。此時,哺乳媽媽如果沒有補充葉酸,血漿葉酸濃度會持續降低。這種情況會伴隨著哺乳期的延長繼續惡化。也就是說,哺乳期越長,哺乳媽媽體內的葉酸含量就會越低。
那么,缺乏葉酸會帶來哪些危害呢?直接影響就是會導致血同型半胱氨酸含量(即Hcy值)升高。同型半胱氨酸是人體內蛋氨酸代謝的中間產物,葉酸的缺乏會導致同型半胱氨酸在血液中的大量堆積,從而對血管產生不可逆的損傷。這種損傷包括:
促進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
大量臨床研究表明,體內的同型半胱氨酸每升高五個單位將會使:
所以,即使沒有明顯的病理癥狀出現,哺乳媽媽依然不能忽視低葉酸狀態對身體帶來的潛在危害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從流行病學的研究結果來看,我國人群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普遍較高,所以,在圍孕期、哺乳期服用葉酸就有更為積極的意義。